“十四五”以来,学校科研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及时启动制度修订,逐步完善制度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的协同发展,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供了支撑,为建设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一流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助力添彩。
加强组织领导,共谋科研创新“新发展”。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从领导力量、制度保障、政策落实、督导考核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创造有利于加快科研创新的良好条件。为扎实推进科研工作提质增效、提速见效,学校不断加强科研系统规划,构建“1+N”制度体系,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完善科研布局,提升科研创新“新活力”。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学校优势资源,坚持传承、改革、创新思路,出台了《bet(中国)科研机构改革方案》,提出“重点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院、东北亚研究院和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院3个实体化科研机构”。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调整非实体科研机构。加强高水平人才引育、强化重大科研任务引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科研育人实效、培育创新文化、强化运行管理6方面,强化科研机构职能,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发挥科研创新“新导向”。基于专业评价指标、专业学位类别建设要求,学校陆续完成了科研考核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修订工作。优化评价、奖励机制,突出对成果原创性、代表性的评价、奖励导向,推动科研评价奖励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大力支持优质科研成果的产出。
强化精准支持,激发科研创新“新动力”。积极探索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改革,持续推进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创新团队建设、优秀人才支持等“N”项制度建设。着力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科学研究。探索实行更灵活的组织方式,有效整合和利用优质资源,大力支持根据需求跨领域组建科研团队。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简化和优化服务流程,积极健全有利于高质量成果产出的科研管理和服务支撑机制。持续激发二级部门、团队和个人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优质成果产出,使之更加符合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客观需求。
“1+N”制度体系的构建,对于不断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促进科研任务完成和科研目标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新形势、新变革、新任务,学校将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人才团队引育、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以有组织人才培养和有组织科学研究,推进科研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供稿:科研部
初审:秦锋祥
复审:张靖
终审:赵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