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学生”——备课的核心
信息技术系 陈广山
2011年3月23日,信息技术系召开了部分教师座谈会,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讨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者,你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是 的,备课对一个教师的工作来讲是再“日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备大纲、备教材是绝对含糊不了的一项天职。当然,大多数教师也都能较好地把握大纲对教学内容 的基本要求,能够正确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并能够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备课中“备学生”的环节,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备学生”的理解。
1.“备学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会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师的“教”,更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情况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的效果。
“以 人为本”的理念与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 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 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要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 力,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建构主义”具有可操作性,教学才具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备好学生”是学生“学好”的保证。
那么,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呢?在专业课的教学管理中要求体现“理科”的特征:一是要求有“纲”可依,并注重“建构”情境的创设,强调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二是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严格区别教学中的专业、年级和班级属性,促进个性发展。
2.“备学生”是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
“最 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观点,其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 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也是“量力性”教学原则的体现。只有充分“备学生”才能正确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来确定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学的进度。
例如,在专业建设中,努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经过“努力一跳”即可摘下树上苹果的乐趣。一是努力构建面向不同职业角色的实践课程体系,角色中包含了不同的社会认知属性和能力标准,是经过努力的阶梯可达的目标。二是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以及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等。
3.“备学生”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的前提
孔 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启而能发, 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而启发的标志在于,教师能够充了解其教学对象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根本不了解学生,教 师的主导作用根本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无法体现。
例如,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却不同的,甚至是差异非常。相对而言,教师会抱怨某个专业、某个班学生的沉闷,甚至用“对牛弹琴”形容自己的失望之情。其实,这就是“备学生”不到位的体现,“对牛弹琴”现象的根源不在于“牛”,而在于教师本身。
4.“备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因材施教是另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这条原则事实上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先前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等彼此之间毕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了解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还要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
学 生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提供依据。例如,我们知道传统 的班级授课制是不能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的,而课外活动小组等形式则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目前信息技术系有吕老师、赵老师组织的课外活动小组,他们通过教学 过程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把有编程潜质和有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使他们获得了个性的发展。
5.“备学生”是教学策略实施的根本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和。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教 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但俗语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也就是说教 学策略的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情况,特别要了解成绩 稍差学生的情绪变化,以及时反馈信息,并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倡导建立鼓励、引导的对策和机制,使之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
例 如,由于师资或教师个人精力的原因,有的教师在同时教授本、专科,或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内容),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对本、专科,不同专业背景进 行实质上的区分,而用同样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导致各层次教学对象的教学效果都不理想,也影响了教师本人的声誉。但实际上,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是 可信的,究其原因就是“备学生”不充分所导致的。
6.“备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 学设计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但不论怎样设计,最终目的是要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就是说,首要的是关注 自己的教学对象。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所以其学习基础、知识储备和迁移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
教 学设计要依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班级的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习情况、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情和学情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 学设计。要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以及所具备的迁移能力,并预判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才具有针对性。
总 之,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最终归宿,只有备好学生,才能真正备好一堂课、讲好一堂课。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校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取得教学质量的提 高。此外,还需要明确,虽然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但教育是才是教学工作的根本。“备学生”的意义还在于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和思 想教育,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信息技术系 陈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