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风采展示» 【我与外贸的故事(15):校歌的故事】讲述人 李华忠

【我与外贸的故事(15):校歌的故事】讲述人 李华忠

每当学校有重要集会时,都会齐唱校歌,每年的军训合唱比赛,校歌也是必选曲目。这首歌,凝聚着全校师生的真挚情感。能够参与校歌的创作,是我一生的荣幸。每当我们高唱校歌时,总会豪情满怀,毕业典礼唱起校歌,都会热泪盈眶。今年是学校旅顺建校25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向大家分享一下校歌创作过程中的小故事。

校歌创作于200712月,歌词大气恢弘,展现了学校的区域方位、办学思想、历史印记,展现了外贸人勇担大学使命的教育情怀。旋律采用了抒情曲和进行曲相结合的方式,主歌部分抒情的旋律与副歌部分庄重的进行曲风格有机结合。

200712月,一个大雪的午后,我接到当年图书馆赵国林馆长的电话。见面后,赵馆长拿出一份歌词,他说:“这是吕校长写的歌词,谱曲的任务交给你。你先好好理解歌词,拿出来一个曲子,试着做做。”那时我刚刚毕业留校工作,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我既感到光荣,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我拿着歌词走出图书馆,雪还没停,踩着超过脚面的大雪,脑子里就像雪花一样——一片空白。

我在声乐、管乐和钢琴演奏方面有些爱好,但是对于作曲,真是从未接触过。我读了好几天歌词,按照歌词的意境,分出段落,确定了基本结构。当时听了一些合唱资料,一直在找感觉,摸索那种“起承转合”的旋律走向。几天后,一个周末下午四点多,咱学校的毕业生傅浩澜和我在北区4号公寓117室,他一直坐那听我“哼唱旋律”,哼唱好多个版本,突然我转头问他:浩澜,我刚刚那句“渤海为邻”咋哼唱的?他模仿着哼唱一遍,我马上说,你别出声,于是我一气呵成,顺势而出,不到半小时,旋律全部拿出来了。写完之后,我唱给了“第一个听众朋友”傅浩澜,第一稿的旋律和今天的旋律一模一样,但是在节奏和色彩上有一些不同,当时我写成了“进行曲式”。

第二天,赵馆长带着我在图书馆第三会议室向校长汇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校长说:“华忠,能不能写出那种既唯美又大气的感觉。”我拿着曲谱思考一天,第二天找到留校学生孙智慧,我说:“你就按自己风格唱”。她一开嗓,我心里就有底了。演唱熟练之后,再次向校长汇报,我记忆深刻啊,校长说:“就是这个意思!”

随后,我们联系了营口市音乐家协会主席赵路伟,他是国家一级作曲,我们的第一版电子音乐就由他制作完成。当时我在现场,他从专业作曲的角度这样说:“有个别的音,不太符合专业和弦连接,但是你们的歌词和旋律还自成体系,我要是动一个音,一个就得全体动,我还真不能动。”于是,营口歌舞团一位女独唱演员,几位合唱队员进录音棚,完成了我们校歌的第一版伴奏、合唱、独唱的录制。

回到学校后,校长说:“我们智慧是首唱,让智慧录一版。”当年也不知道去哪找录音棚,咱学校毕业生刘国强,当时是外贸之声广播台台长,他说:“就在咱自己广播台录,有室外杂音,咱就晚上摸黑录。”于是我们就在北楼二楼外贸之声广播台,等到晚上八点下自习,同学们清扫完教室全部离开了,我们才开始录。我还记得,有一边录得非常好,刚要录完,门卫大爷来敲门,“啥时候下班?”……又重新录。当时没有防爆破音的麦克隔音棉,遇到“bo po”音的时候,就有喷麦的声音,国强想了想,拿一张纸巾,挡在麦克上面,就这样,我们录出了由智慧演唱的独唱版校歌。这个版本,我们使用了13年。

20207月,为了更好地呈现校歌,学校升级了校歌的伴奏音乐,管弦乐版由大连歌舞团青年作曲家杨兴发制作,由国际经贸学院杜继博士、艺术学院聂晓琳老师、留校学生李华忠、孙智慧演唱并录制合唱版。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代代外贸学子通过演唱校歌表达着对母校的热爱,让我们一起唱着校歌,一路拼搏奋进,一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校工会、党委宣传部供稿